李惊涛:环保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良性秩序
6月12日至14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展会以“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题。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家境外企业也齐聚于此。
刚刚过去的2018年,环保产业发展中风险与机遇并存。这一年,环保产业紧跟政策导向,积极融入新时代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局,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环保产业总体呈现可持续发展态势。
对此,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以下简称“中冶环保”)李惊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国内的环保市场出现一些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去建立一个有序良性的发展氛围,国家对自主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有限,新发展模式的运行有待进一步验证。
据了解,中冶环保1957年开始从事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源监测相关技术研究,前身为原冶金工业部环境保护研究所,是国家首批环境服务业试点单位,现为世界500强中冶集团所属大型科研院所——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的全资子公司。中冶环保沿承了中冶建研院在环境保护与工业节能领域的全部商誉和无形资产。经过60余年的积淀,中冶环保已经发展成为节能环保领域集技术/装备研发、工程设计/EPC总承包、环保设施投资运营(BOO)、合同能源管理(EMC)、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合作模式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冶金行业环保领域的先行者,是冶金行业全产业链节能环保领域的国家队。
谈起中冶环保的市场发展过程,李惊涛表示,环境污染防治难点在工业,工业环境污染防治难点在钢铁。作为“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钢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单位,中冶环保深耕钢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数十年,已累计承担国家“十五”到“十三五”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数十项,荣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9项。
李惊涛表示,2009年以前,中冶环保借助在环保领域丰富的设计、EPC总承包等方面的工程经验和业绩,主要将单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所承接的工程中,进行工业化应用;2009年,中冶环保开始向环境保护投资运营等环境服务业拓展,科技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与模式创新并进,产业链得到延长;2014年,中冶环保启动以“钢铁行业低压饱和蒸汽余热利用”为依托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年承接了宝钢湛江钢铁环保BOO项目,开始探索为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提供工业环境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定制化服务的道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模式的创新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冶环保现拥有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物理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甲级、市政行业(排水工程、环境卫生工程)专业设计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专业承包壹级等数项专业资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各类环保工程千余项,累计合同额百余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设计奖17项、优质工程22项。科技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与模式创新的组合和不断发展,已使中冶环保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6年起,中冶环保保持钢铁领域传统优势,开始积极开拓非钢领域环保业务,立足于河道治理、土壤修复等区域生态环境修复领域,依靠成果创新和模式创新发掘新的增长点,随着数个PPP项目落地,合同额再次实现飞跃。
展望未来,李惊涛表示,中冶环保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我国环境服务业新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