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密西西比三角洲贫困为何难以破解(记者观察)(2)

2019-03-29 14:31栏目:健康

  塔布维尔曾在海军陆战队服役17年,辗转得克萨斯、韩国、德国等地。退役后,回家乡格林威尔一家工厂当了车工。“车间里温度非常高,对我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塔布维尔50岁时因身体原因离职,此后打过几份零工。“我们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么多年来,我看到的只有失望。”

  现在,他每月从政府领取750美元的失业救济金,交完房租只能勉强度日。

  走进小屋,比尔躺在床上,勉强起身迎客,但两眼发直、表情僵硬,话也说不利索。一股酒气袭来,原来他已在半醉状态。

  穷困潦倒的塔布维尔和比尔,当年也曾意气风发。格林威尔历史博物馆的墙上,挂满此地学校毕业生的照片,其中或许就有塔布维尔和比尔。

  “我最担心这个城市会就此沉沦,因为这个小地方提不起政客们的任何兴趣。”博物馆馆长本雅明·尼尔肯望着地图忧心忡忡。“我总听人们兴奋地说,又有哪家大企业要来这里投资了。最终只不过是又一个谣言。年复一年,一直没变。”

  “这里没有机会,没有前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

  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涵盖19个县,人口约44万,其中60%为非洲裔。1990年,格林威尔有4.5万居民,如今只有3.1万。由于缺乏发展机会,年轻人不得不远走他乡。

  格林威尔华人社区的兴废,也是该地区沉沦的一个缩影。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第一批华人来到密西西比三角洲的种植园做劳工。据雷蒙德·黄回忆,格林威尔这座小城曾有超过50家华人杂货铺,如今只剩个位数。“这里没有机会,没有前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他自己有3个孩子,一个在洛杉矶,两个在休斯敦。

  在格林威尔市政厅,记者见到了年轻的市长埃里克·西蒙斯。在他看来,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区没有妥善应对好两次冲击,一是农业机械化导致的种植园大裁员,二是制造业空心化。数十年来,这里成了被美国政客遗忘的角落,仅有的就业岗位局限于宾馆、饭店、超市等服务业,工资低、稳定性差,2017年当地家庭年收入不及全美平均水平一半。

  “我想让格林威尔看到希望,但这太难了。”西蒙斯向记者坦承,他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教育。

  格林威尔80%的居民是非洲裔。家庭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孩子都去了私立学校,公立学校里非洲裔学生占到了99%,而且几乎都来自贫困线以下家庭。西蒙斯说,他想方设法为公立学校带来积极变化,比如在学校开设电脑编程、管道维修、焊接技术等课程,却苦于找不到对口实习机构。

  另一大难题是破旧的基础设施。因为高失业率、高贫困率,政府每年财政收入极为有限,没钱改善基础设施,也就无法吸引外来投资。西蒙斯说,前两年有家公司想在此设厂,可以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但得知当地污水处理能力很弱,便改投到了亚特兰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没有资金改善,经济发展就会受限。”

  格林威尔如此,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的状况也相差无几。只有州议会大厦、政府办公楼、银行等少数几幢建筑,还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座首府。距议会大厦几个街区之外,便是破败不堪的成片民居,道路坑坑洼洼,不时有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街边游逛。

  50多年前,密西西比三角洲的贫困问题就曾引发全美关注。1967年,美国会参议院派出一个调查小组到该地区考察。在地板上爬的婴儿捡起沾满灰尘的食物塞进嘴里。这一场景让时任联邦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惊诧不已。他誓言要让这个全美最贫困地区的民众生活得更好。

  50多年过去了,这里贫困依旧。据科里·维金斯介绍,密西西比州半数以上地区是长期贫困县,几代人生活赤贫现象司空见惯。“审视美国南方历史,这里最早的种植园经济建立在剥削非洲裔基础之上。直至今天,这里依然是低工资经济体系,学校没有足够资源,系统和制度上的因素都在限制着我们摆脱贫困。”言语间,维金斯的眼神一片茫然。

  “尽管奴隶制早已废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开始平等对待彼此。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于人们心里,并导致这一地区贫困问题的代际循环。”教授美国奴隶制历史和南北战争史课程多年的罗伯特·吉尔平,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播放一段视频:在一所白人孩子为主的学校,有一天新来了一个非洲裔小女孩,一位白人家长看到后立即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了学校……

  “美国依然是一个高度分裂的国家”

  在格林威尔历史博物馆,一望无垠的种植园、成千上万的棉田农民、精美绝伦的庄园别墅……一幅幅图片记录着密西西比三角洲曾经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