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2019-08-18 10:52栏目:房产

  从无家可归,到住进三间大瓦房,再养上20多只绒山羊,营口盖州市万福镇东朝阳村60多岁的王生玉,算是稳稳地脱贫了。

  这变化,不过三年多光景儿。

  7月31日,正值酷暑,记者走进王生玉家。“老伴下地干活儿了”,62岁的杨成云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唠起了他们的“昨天”和“今天”。动情之处,几度落泪。

  老两口原来住小东沟山坡上,一座盖了38年、孤零零的泥土房。2012年,一场泥石流,使本就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彻底散了架。

  于是,村里的养老院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没承想,糟心的日子才刚刚开了个头。

  2013年的一天,王生玉突然头晕得厉害,被邻里硬劝着去了医院。结果查出了大毛病,血糖值29,是正常人的六七倍!还有脑梗塞、冠心病。

  这可愁坏了二老,有病得治,但手里没钱。

  咋办?只能借!

  为了丈夫,62岁的杨成云四处敲门、挨家张嘴,终于凑够了住院费。

  这边还没消停,那边又传来噩耗。

  “事儿全赶一块了,大闺女家刚出车祸,二女婿又没了。”说起那段时间,杨成云声音哽咽,“那日子,真是走一步打一棒子,看不到亮儿。”

  就在杨成云感觉自己要被压垮的时候,阳光照进了这个不幸的家。

  2016年,好消息传来。按上级安排,村里危房改造,王生玉属易地搬迁,能得6万元建房款。

  “就像一把火,给咱点燃了希望。”杨成云说,“在农村,房子是头等大事,金窝银窝不如有个自己的窝,有房,就有底气。”

  政府给钱,干部给力。

  “别看三间房也就80多平方米,对我们老两口来说可是大工程,工啊、料啊,都没能力管,全靠支书帮着张罗,人家跟咱不沾亲不带故,从打地基到上梁,跑前跑后,没白没黑,处处替咱想着咋样能保质保量又省钱。”

  “可不,连去城里买砂石料,到晌午,还是人家请我吃的饭。”刚从地里回来的王生玉接过话茬儿。

  老两口说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吕存杰。当时,村里有4个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由村委会负责,都是他帮着建的。从雇工到买料,他家家忙活、处处侃价,跟工人们一起干活,忙得团团转,就像自己家盖房一样,累得直不起腰。

  就这样,2017年冬天,王生玉和杨成云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

  新房暖了老人心。“这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情好了,我这身子骨儿就越来越轻快。”王生玉说,渐渐地,他能下地干活了,病去了大半儿。

  有了房,还得有来钱道儿。考虑到王生玉家的实际情况,吕存杰到集市上给选了6只绒山羊羔,经过两年精心喂养,下了几窝崽儿,“壮大”到了23只。“我一只也没舍得卖”,杨成云打算把它们养成一大群,“现在家里有两亩稻田,一只羊一年出绒能卖500多元,足够年吃年用。”

  有田,有羊,有房,这样的好日子让老两口重拾信心,向前奔的劲头越来越足。心怀感激的杨成云特意买了台打药泵放在家门口,供大家免费使用。“咱没别的能耐,就想为大伙儿出点力,算是回报吧。”她由衷地说。

  到王生玉家采访,最难忘老两口脸上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这说明,他们不仅经济上脱了贫,精神上也“富”了起来。

  扶真贫、真扶贫,最考验基层干部的智慧、责任与担当。如今,千千万万如吕存杰一样的干部,带着党性、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奋战在脱贫攻坚“前线”,为了乡亲们的好日子,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想尽一切办法、付出百般辛苦,助贫困户走上了幸福之路,为贫困户点亮了希望之“灯”。从126万到13.02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每个贫困人口摘帽的背后,都饱含着扶贫干部的汗水与艰辛。

  有人说,百姓的笑容是扶贫成效最真实的体现。愿“王生玉”们的笑容,永远绽放。


(责任编辑:冯庆洋)

相关报道

  >>返回频道首页 返回本网站首页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东北新闻网
微信订阅号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东北新闻网
手机版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东北新闻网
法人微博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住进新房,暖了心房

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