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沈阳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2019-06-10 23:33栏目:房产

  这是一场正在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沈阳人的博物馆——沈阳博物馆在多年的期盼中,已向我们走来了。为了反映沈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沈阳故事,展示沈阳文化形象,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日报共同推出的“沈阳博物馆系列报道”,在充分展示沈阳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让广大读者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沈阳的考古成果,品味这道文化大餐的美妙所在,让沈阳人都知道自己的博物馆的来龙去脉,人人参与沈阳博物馆建设,使这份沈阳人共同拥有的文博财富,永久地安放在沈阳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心灵殿堂之中。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沈阳就要有自己的博物馆了!

  当记者面对即将在位于市府大路363号原辽宁省博物馆位置上,呈现出来一座崭新的沈阳博物馆时,不由发出万千感慨。要知道,在沈阳博物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了多么令人难忘的故事。

  昨天——史坛名家金毓黻筹建沈阳博物馆

  “1947年,《奉天通志》的作者、史坛名家金毓黻,出任沈阳博物馆筹委会主任一职,这也是沈阳博物馆建设中一个历史性的大事。”记者在采访多位专家学者中获知,72年前,沈阳已开始筹建博物馆了,金毓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好事多磨,最后他并没有心想事成。

  金毓黻,原名金毓玺,辽宁灯塔县人,1887年生。23岁在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时,金毓黻便立志效法汉末三贤,“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开发研究东北文化。到1936年,金毓黻已出版了他研究东北史重要的四部书《东北文献征略》《奉天通志》《辽海丛书》和《渤海国志长编》。1944年,他又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三部学术专著:《东北通史》《宋辽金史》和《中国史学史》。并以他的学术成就和地位,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和东北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1946年,成立不久的沈阳博物馆编辑委员会刊发了一期16开的总刊期。1947年1月9日,金毓黻受当时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之托,筹备设立沈阳博物馆。3月底,他返回沈阳,出任沈阳博物馆筹委会主任,并兼东北大学历史系教授。7月11日,国史馆馆长张继命刘恺钟手持自己的名片前去访金毓黻,催促他速返南京就任国史馆纂修。但金毓黻正忙于沈阳博物馆一事,无暇抽身。他回信给张继,称沈阳的史料以清内阁大库的残档最为重要。

  1948年9月6日,金毓黻从北平再次飞回沈阳。将沈阳清内阁大库残档运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国史馆北平办事处,并派人开始加以整理。四天后,他在沈阳召开了博物馆筹备委员会议。此次,金毓黻在沈住了25天,以搜集史料为第一要事,将看住搜集到的文物史料,以及沈阳故宫院藏珍贵图书及古物可供展览之用者,共重约四吨,一并运到北平。

  到了1949年3月26日,沈阳博物馆工作人员到了北平,拟将沈阳文物运回沈阳。此后连续数日,金毓黻奔波于故宫等处,帮忙整理沈阳文物。4月20日,他随同由沈阳运去北平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及珍善本图书一万七千三百九十二册、明清档案四万四千八百四十六件,一起返回了沈阳。

  当年,沈阳博物馆设想办成一个以沈阳故宫为依托,集文物、图书、历史档案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院。但是,由于内战爆发,沈阳博物馆筹备工作无奈中断了。

  1949年,金毓黻转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工作,兼任教授。1952年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所任研究员。1962年8月3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5岁。

  今天——沈阳将打造一座“无边界博物馆”

  一个从古至今涵盖本地区全部发展过程的博物馆,作为展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它将成为一座城市的点睛之笔。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沈阳逐步建成了新乐遗址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博物馆、蒸汽机车博物馆、老龙口酒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馆、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等,它们在反映沈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不能综合全面地涵盖沈阳地区历史发展的全貌。于是,市政协委员曾两次在“两会”上提交《关于建立沈阳博物馆的建议的提案》。2014年1月8日,在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启动建设沈阳博物馆。当时,沈阳博物馆选址有两个目标:一是在新乐遗址扩建中增加沈阳博物馆项目;二是辽宁博物馆搬迁后改建为沈阳博物馆。

  如今,原辽宁博物馆馆址正式改造建设成为沈阳博物馆。沈阳博物馆场馆包括展览楼和综合业务楼两处建筑,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展览楼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5655平方米,地上3层1.6万余平米,除公共空间及设备功能用房外,可用展览面积近9000平方米。综合业务楼建筑面积8655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12层。其中1层—11层主要是文物技术保护、书画装裱、图书档案室、综合办公等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