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为笔,以丝为墨 绘出创富新画卷
“盛京满绣”旗袍走秀
惊艳沈阳故宫
绣娘现场展现“皇族刺绣”工艺
“首届中国旗袍文化节暨‘盛京1636’第三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活动不断,昨日,一场精彩的“盛京满绣”旗袍走秀在沈阳故宫崇政殿前举行。在古风古韵的背景音乐下,中外旗袍佳丽从崇政殿前的T台款款走来,四个套系的盛京满绣新款旗袍呈现出不同的美感,让游客大呼惊艳。而两位盛京满绣的绣娘在现场展现“皇族刺绣”工艺,她们穿针引线、聚精会神绣出的精美图案引来众人围观拍照。此次活动,让“盛京满绣”这项非遗技艺不再“藏在深闺”,而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旗袍艺术魅力吸引的同时,也让这项沈阳独有的刺绣技艺回归生活,走出沈阳、走向世界。
手工满绣旗袍宛如艺术品 游客大呼“30分钟太短没看够!”
昨日10时,走秀活动准时开始,中外旗袍佳丽身穿最新款式的旗袍,亮相故宫崇政殿殿前广场,几种不同款式的旗袍将这些年轻姑娘衬托得端庄得体、落落大方,将女子独一无二的美丽彰显得淋漓尽致。这些旗袍有的保留了传统旗袍的古典美,有的则融合现代元素时尚感十足,各式各样华美的旗袍像一件件艺术品呈现在游客眼前。昨日,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被这场“意外惊喜”所吸引,他们纷纷拿出手机、相机,希望能留住旗袍秀最美的瞬间。30分钟的走秀让游客大呼:“时间太短,没看够!”“太美了,希望未来沈阳故宫能推出这种旗袍走秀。”
参加走秀的模特杨灵灵告诉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她和同伴们走秀穿着的满绣旗袍都是绣娘们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这是咱沈阳人自己的手艺,穿在身上特别自豪,我觉得这是一种传承。满绣是一种满族文化,更是一种中国文化,我希望通过满绣旗袍能把这个几百年的传统技艺展示给大家。”在杨灵灵眼中,旗袍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喜爱,“现在不少旗袍和配饰都很时尚,我希望能穿上盛京旗袍走上T台,宣传家乡,宣传沈阳旗袍。”
月增数千元“绣”出好生活 满绣扶贫车间让乡村妇女富起来
昨日活动现场,两位绣娘现场展示满绣技艺引来众人围观,精致秀气的花纹图样鲜活生动。绣娘马冬梅来自阜新哈达户稍镇白音昌村,去年,白音昌村第一书记杨雪与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建立了联系,成立了满绣扶贫车间,帮助马冬梅等在家赋闲的乡村妇女们找了一条既能增收致富又可以传承非遗技艺的新道路。“因为机械化生产,农活也不是特别多,像我基本没有收入,还得供孩子上学。学习满绣一年,现在我可以绣荷包、旗袍、丝巾、帽子、扇子,每个月能挣两千块钱左右,减轻家里很多负担。”
来自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的绣娘李玲玉告诉记者,学习满绣之后,不仅收入增多了,还了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平时和姐妹们讨论的也是技法针法。前两日“中国满绣最美绣娘”评选结果揭晓,李玲玉成功入选,“现在不仅有稳定收入,还丰富了我的生活,看到别人穿着我绣的旗袍,心里特别开心和自豪。”
“人才+生产”计划 精准脱贫 1500余位绣娘 接受满绣扶贫培训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起源于沈阳,是“旗袍文化起源地”沈阳的非遗瑰宝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当下,传统工艺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极为普遍,沈阳盛京满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又名“盛京满绣坊”)的创始人、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深切地感受到,要想把盛京满绣发展下去,就要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模式。
为了让满绣技艺在民间得到发展,杨晓桐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将非遗产业与公益慈善相结合。截至2018年底,“盛京满绣坊”共在辽宁阜新阜蒙县招束沟镇拉格拉村、营口大石桥建一镇铜匠峪村、沈阳法库县十间房镇钱家沟村等42村建立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和“盛京满绣刺绣基地”,培养“定点招生、定式设计、定量制作”的“三定”从业人才,并确定了先培训、再签约、后回收的合作模式。学习满绣的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她们可以一边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在村子里做农活儿和照顾家人,不用再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