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年全國將建成50家人工智能學院
原標題:明年全國將建成50家人工智能學院
十八中同學操作的超聲波避障小車吸引了不少參觀者 攝影/丁柏明
昨天上午,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開幕,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做主旨報告。陳寶生提到,我國將在2020年底前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同時, 計劃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研究團隊和專門高級人才。陳寶生還透露,中國正在組織研制《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謀劃未來發展之路。
陳寶生在現場還盤點了中國教育“探索的路”。他提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中國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6%,學校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惠及邊遠貧困地區400多萬孩子,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超過60%的教師和近50%的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推動逐步實現“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資源、人人用空間”。
將智能教育理念
融入大中小學
陳寶生透露,中國正努力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我們嘗試著在大中小學各學段、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終身教育各類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識和方法。”
他表示,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進普及教育﹔在職業院校,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建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科、專業體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建設1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加強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同時,大力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開源人工智能研發平台或展館,鼓勵人工智能科普創作,支持社會機構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
採集和挖掘大數據
為智能教學提供支撐
智能教育將會發展成什麼形態?需要具備什麼技術條件?應當如何組織運作?對於這些問題,陳寶生表示,實踐應用是最好的回答。
陳寶生提到,中國正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建設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環境下教師教學診斷和精准教研的能力。同時,在寧夏建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並將在2020年底前啟動建設10個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區”,優先開展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積累可推廣的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引領智能時代教育變革。
在為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提供高水平教師隊伍支撐方面,陳寶生提到,將通過採集和挖掘教師教學、科研、管理等全過程大數據,為教師的智能教學提供支撐。此外,嘗試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基地,組織開展智能教育領導力研修和教學能力研修,努力幫助教師在觀念、態度、素養、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備,迎接智能教育時代的到來。
陳寶生透露,中國正努力為人工智能和智能教育提供有力的科研創新支持,積極搭建研究平台,計劃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研究團隊和專門高級人才。
研制發展方案
謀劃智能教育未來之路
陳寶生提到,在高度關注人工智能促進教育發展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如人機關系的倫理困境、個人隱私的濫用危機和新技術應用的數字鴻溝等。要秉持積極審慎的態度,踏踏實實走好未來智能教育發展之路。
對於如何走好“未來的路”,陳寶生表示,未來智能教育發展要走普及之路、融合之路、變革之路和創新之路。面對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正在組織研制《中國智能教育發展方案》,謀劃未來發展之路。“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真誠希望與世界各國一道,攜手並肩、攻堅克難,努力為全球智能教育創造更多資源、拓展更大空間。”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現場
“避障小車”牽出人工智能大課程
昨天上午,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展覽正式開展。在此次展覽中唯一的基礎教育領域代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的展位上,兩名同學操作的超聲波避障小車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兩部小車在同學們的操作下成功避開障礙物,“我們是通過超聲波傳感器的感應控制,模擬無人駕駛汽車對於感知避障的工作原理而做成的。”一位初二年級的同學介紹。
除了避障小車,十幾個通過編程制作而成的模型也整齊地擺放在展台上。“我們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設計相應的人工智能課程,讓學生動手編程,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可直觀感受的作品。”指導老師張老師介紹,目前十八中部分小學、初中學生都已經通過校本課程及社團接觸到人工智能知識。在高中階段,學生更是100%接觸到了人工智能課程。據悉,十八中已經自主編發3本人工智能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