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孩子談錢是做父母的失職
原標題:不和孩子談錢是做父母的失職
前幾天看到一條微博,廣東一個11歲女孩沉迷某直播平台,花了近200萬打賞主播。熊孩子在網上用父母錢打賞主播的報道,已經不是第一次見諸報端:9歲男孩看快手,趁父母不注意打賞主播近3000元﹔杭州12歲男孩打賞游戲主播,兩天花掉5萬多元﹔10歲男孩給游戲主播打賞3萬多,家長一年積蓄沒了﹔兒子為打賞女主播偷偷轉出母親40萬余額……
這些孩子打賞金額不低,動輒上千甚至幾萬。大人不禁感到疑問,為什麼孩子花費巨額打賞,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孩子熊,其實細細想來,更有可能是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甚至在孩子眼裡,錢就是幾張二維碼、幾個數字密碼,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數額對父母意味著什麼,對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麼。
其實,你有沒有反思過,孩子胡亂打賞、亂花錢的背后,是父母金錢教育的不到位。
和孩子談錢 關乎著他的未來
大多數的父母,很少主動教給孩子關於金錢的知識。
有個學生畢業兩年了,月薪6000元,但每個月開銷卻遠遠大於6000元,名牌手機、名牌衣服、名牌包,四處旅游,在朋友圈裡風光無限。但隻有親近的人才知道,她每個月都面臨著還不上信用卡、花唄的尷尬。大家都勸她省著點,存點錢,她卻無奈地聳肩:“沒辦法,我從小到大,大手大腳慣了。”
父母從不和孩子談錢,導致很多孩子不懂錢來之不易,不懂怎麼合理地用錢,更處理不好金錢與生活的關系,一輩子受制於金錢。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誰?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和性教育一樣,金錢教育別總指望孩子長大就懂了,父母不說,孩子也會通過同學、網絡接觸到很多帶有偏見、負面的信息。
金錢買不來幸福,但也必須承認,錢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孩子對待金錢的態度,往往也決定了他未來的生活品質和人生高度。
和孩子談錢 把握三個重點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寫道:“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教孩子認識錢,意義遠在錢之外。
一個人的金錢觀,很大程度上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和孩子談談錢,是為人父母的一堂必修課。不過,和孩子談錢也要掌握技巧。
1.談談錢是從哪裡來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孩子問父母:我們家有錢嗎?一位爸爸回答:“我們家很有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另一位爸爸回答:“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得來的,未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努力變得有錢。”兩個爸爸不同的回答,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第一個小孩子長大揮霍無度,習慣啃老,他知道: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我爸有錢,他的錢都是我的錢。另外一個孩子則不同,他雖然清楚家裡有錢,但那些錢都是爸爸的,和自己沒關系,想要過好的生活,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
中國人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原因就在於孩子不懂得錢來之不易,坐享其成,結果荒廢一生。
除了愛“露富”,還有的父母愛哭窮,怕孩子亂花錢,常常會說咱家沒錢,最后造成孩子心理上難以磨滅的匱乏感。
無論窮富,家庭的經濟情況,我們可以如實和孩子說,重要的是,必須要讓孩子明白,錢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等孩子大一點,不妨和孩子分享下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明白家裡的錢是如何來的。
2.談談金錢來之不易
最好的教育永遠是潤物細無聲的。金錢教育也是,不需要每天耳提面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掙錢多不容易,很多生活的小細節,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時機。
比如菜市場。多年前帶孩子去菜市場,門口遇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家在賣自家種的空心菜,一大把才5毛錢,我買了兩把,讓孩子遞給老人家一塊錢。
我問他:“老奶奶這麼多菜如果都賣完,能賣多少錢?”
孩子歪著頭數了半天:“16把,8塊錢。”說完,他又補了一句:“啊?這麼多賣光才能賺8塊錢啊!”我說:“對呀,而且這一點點菜,老奶奶從播種到收獲,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的。所以說每一塊錢,大家都掙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