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村:穷山沟“栽”出幸福树
“你看,这是农业农村部给我们村大樱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那个是市里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一逮到机会,张立翩就会向人推销村里的樱桃,面对采访也不例外。
张立翩是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街道刘家村党总支副书记,主抓全村经济工作。说话间,他转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个彩色包装盒,指着上面的图案说:“果品虽说好,还得塑品牌。这是我们注册的‘西城刘家庄园果品’商标。”
在大连地区率先引栽樱桃的刘家村,因樱桃找到脱贫致富路,因樱桃旧貌换新颜。
4月下旬,正是樱桃花盛开的季节。从村委会向西看去,5公里长的山沟好似一条雪白的花河。
这个一度沉寂的穷山沟,过去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填饱肚子甚至都是个问题。如今,它是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远近闻名的“大连近郊樱桃第一村”。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刘家村也不例外。
张立翩打趣说:“刘家村的好日子是全村上下齐心‘栽’出来的。”
家家有“银行” 樱桃“挑大梁”
4月20日一大早,杜玉华和老伴就在房屋东侧的樱桃树下支好木梯。杜玉华爬上木梯准备“间花”——将枝上挤在一起的花朵有选择地摘下。老伴扶着木梯提醒他小心点,又埋怨他管护这些树太上心,不注意身体。
上杜玉华接了一句:“必须得上心,这可是俺家的‘小银行’!”
杜玉华是在村委会鼓励下栽种樱桃树的。他和妻子用铁镐在岩石上凿坑,客土栽下樱桃树苗,经过20年的栽培,现在已有80多棵。如今,刘家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如杜玉华所说的“小银行”。
杜玉华还清晰地记得刘家村当年的样子,“不少是草顶房,风往里灌,还漏雨”。
“当时愁啊,这穷日子啥时候是个头?”老伴接过话茬。
栽种樱桃让杜玉华兜里有了钱,老房子得以翻修,家中电器一应俱全。妻妹一家也投靠过来,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因为发展大樱桃产业,刘家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路修好了,村子干净了,房子长高了——70%以上是两三层的坡顶“小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村里的老人每月还能领到将近2000元的养老金,医保比照城市职工待遇。每逢年节,退休人员都能领到一份丰厚的福利。
“赶上好时候了,这样的好日子过不够啊!”杜玉华感慨道。
栽下樱桃树 走上脱贫路
刘家村的东端原来是一个大水泡子,现在改造成开放式的长青湖公园。
湖两侧是青山,湖边有一条木栈道,湖上有游船,南岸是村里开张不久的咖啡馆。尽管不是双休日,仍有不少人在此游玩。
“刘家村的樱桃种植就是从这儿开始的。”4月21日,曾任镇农业办主任的桑凤江指着长青湖的东北角对记者说。因为建设公园,那地方成了公园水体的一部分。
“应该是1988年吧,那个年代,大家对樱桃其实不太认,不愿栽。”一旁的刘洪柱说。刘家村分为5个小组,试栽地属于4组,有很长一段时间,刘洪柱担任该组组长。
刘家村耕地少,种的作物一度很杂乱,有旱小麦、土豆、大豆、地瓜等,山坡上还栽了一些苹果树、桃树、梨树。一年辛苦下来,也不剩几个钱。
“当时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很大,一株樱桃树苗补5元钱,等于白送。”桑凤江说。
与其坐着受穷,不如豁出去拼一把。村里通过咨询专家,觉得刘家村的地形、气候有天然优势,而且有政府支持,决定试栽樱桃树。
村民们拔去庭院内外的蔬菜和杂草,栽上了樱桃树。村委会对此大力支持,允许利用房屋近边限定范围内的废岩、荆棘地栽植,同时在树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尽量提供技术帮助。
1988年春,刘家村人率先在大连地区栽下第一茬400余株樱桃树苗。
“第3年结果,第5年丰产,1公斤就卖到30元,好的能卖40元。”刘洪柱记得很清楚。村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尝到了甜头,刘家村立即在全村栽种樱桃树。“村里在集体土地上栽,村民在房前屋后栽,全村上下铆足了劲儿。”桑凤江说起那段岁月很感慨,“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大家都拼命往前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家村成为全市其他乡镇观摩学习的示范点儿。
如今,刘家村有果园100公顷,其中樱桃树占80多公顷,有7万多株;266户村民的房前屋后至少有8000株以上。
刘家村所处的山沟光照好、水源足、昼夜温差大,樱桃果质好。“不愁卖,也不够卖,还经常被人仿冒。”张立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