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见闻(2)
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战家村,是全市55个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之一。还是在2017年8月,根据大连市政府关于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的要求,战家村组建了大连联合众邦土地股份农业专业合作社,入股土地达1700多亩。2018年改革完成后,组建了普兰店区首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战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伊始,就开始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将原来的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管理之下,形成“党组织+合作社”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2018年,战家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始首年经营。在缺乏运营资金和管理技术人员的情况下,经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决定,聘用农业职业经理人承包经营,实行“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模式。
合同约定,职业经理人不得改变土地用途,服从合作社管理,接受合作社日常监督。合作社采取“年初定额分红+年底二次分红”分配方式。年初签订合同时,职业经理人向合作社缴纳保证金(每亩150元)用于支付社员定额分红。二次分红以合作社年终决算盈余优先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以可分配纯利润为基数按照职业经理人、社员、合作社5∶3∶2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
战家村党总支书记张德斌对村里的经营情况一清二楚:“2018年,合作社种植玉米1690亩、大豆22.83亩,每亩为社员分红420元(含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通过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村集体收入达28万元。2019年,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东风,战家村进一步吸纳村民土地入股,入股土地达到2200多亩。”
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长勇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大连市精心打造“党组织+”运行模式,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企业、产业协会、合作社、农户为依托,构建多种运行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上联行业下联农户的工作格局,以此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一书记助力“脱壳”
“刚到大东村任职时,面对没有生气的村部与196万元外债,那时我真不想干了回去算了。”瓦房店市阎店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大东村第一书记黄宏鑫几乎要打退堂鼓,他向记者讲述了驻村工作的经历。
通过走访了解,他认为首先要把党的阵地建设抓起来。在2018年的“七一”前他召集了党员大会,给每名党员买了一件纪念衫,并将历届村党组织负责人的照片做了一面展示墙,激发党员与群众的荣誉感。村里的党员徐汝侃告诉记者:“以前参加的活动少,现在黄书记召集党员开会,大伙儿都愿意参加。”
“解决‘空壳村’没有收入来源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黄宏鑫说,闫店地瓜很出名,但对外销路多年没起色。地瓜种植户各自为战,往往不管地瓜规格、品种,进行“打包”销售,导致好地瓜卖不出好价钱。“怎么让地瓜卖上价,这是我们筹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直接最现实的想法。我们多次跑工商、税务部门咨询相关政策规定、手续流程,同乡村干部反复沟通研究,争取派出单位经费支持等,2018年7月正式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大连东汪商贸有限公司。”
大东村党组织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变“外部输血”为“本地造血”,通过抓党建,把党员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立足闫店地瓜的品牌优势,注册成立村办企业;在地瓜品质上打品牌、做文章、要效益,对接超市、市场、食堂,多措并举打通销售渠道。当年实现地瓜销售2万余公斤,收入16.8万元,为村集体增加净收入5.6万元,使村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真正惠及村民。
2018年11月,在庄河市长岭镇双盛村第一书记赵湘东的推动下,双盛村正式注册成立了大连市山生好物农业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带头参与,引领农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党总支+合作社+电商”的运营模式,迈出了村集体经济破壳的第一步。赵湘东告诉记者:“村集体将利用上级的脱壳扶持资金,以固定资产形式与合作伙伴入股成立公司,使村集体经济的效益能够持续稳步增长。”
大连市在2018年初开始大规模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突出抓好低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的脱贫摘帽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据大连市委组织部组织一处处长王维兴介绍,全市共选派1024名干部到乡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把市级选派的206名干部全部选派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主动作为,引进致富项目440个,培育支柱和特色产业409个,争取致富项目资金1.5亿元。(记者于险峰张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