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道路优化能吸水顺应民声治痼疾
原标题:道路优化能吸水 顺应民声治痼疾
通往湖心岛的九曲桥换上红妆与碧水绿树相映衬
海口十一小门前广场路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造,增强路面的渗水透水能力
改造中的三角池片区(二期)岸边美人蕉绽放,椰影婆娑
“经过昨天一场暴雨的考验,广场路市十一小门口路段没有积水。”4月2日,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市民张勇说,以前下起大雨,积水会泡到校门口。
去年12月,三角池片区二期综合环境整治项目启动,主要围绕西湖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升级。项目二期延续一期的既定思路,继续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坚持“双修”理念,以民声为导向解决城市顽疾。目前,正在整治的三角池片区二期工程初见成效,优化道路交通,增加路面吸水渗水功能,新建亲水栈道,让市民游客如在画中游。
优化交通 还路于民
三角池片区(二期)综合环境整治项目于2018年12月28日启动,结合海口城市更新工作,对广场路与大同路交叉口和广场路、公园路进行道路交通提升改造。项目改造范围东至东湖,南至海口市人民公园,西至大同路,北至广场路。
据项目业主单位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场路与大同路交叉口改造前空间利用不集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路面破损严重,部分路段慢行空间严重不足,人行空间被停车、设施侵占,无障碍设施缺失,秩序比较混乱。而原先的公园路车行道路断面割裂了东西湖水体与人民公园的绿化空间,破坏了三角池片区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对道路交通进行提升改造时,功能定位以滨湖慢行交通功能为主,弱化机动车通过能力;增加慢行交通空间,与滨湖活动空间一体化;街道“U型”空间一体化,突出街道与城市生活、景观的协调。
广场路与大同路交叉口改造,加强慢行交通功能,结合路口东侧椰树门构筑物位置,南北两侧分别增设2米宽机非分隔带,路口设置3.5米宽非机动车专用车道。路口东出口缩小转弯半径,保证行人过街安全,优化非机动车过街流线组织,采取上下分离过街。同时,规范秩序、清晰路权,取消现状道路南侧路内停车。调整东向西非机动车道宽度至4米,增设机非隔离设施;道路南侧结合景观设计,新增亲水活动空间;优化道路北侧人行空间,完善公共活动空间。
海绵改造 路面吸水
“几乎没有积水,看来以后暴雨天再也用不着跟孩子涉水回家了。”4月2日,一场大雨刚过,中午来广场路市十一小接孩子放学的李莲说,十一小门前广场的路面现在也比以前高出不少,路面整洁平整,走在上面不打滑。“这样的改造很贴心,防止下雨天孩子们滑倒。”
“十一小前面集散广场路面在改造时融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增强路面的渗水透水能力。”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助理王利说,此处路面约1000平方米,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约200米长的人行道也用透水砖来铺设,雨水可通过透水砖渗出。学校门前广场抬高15厘米处理,避免非机动车随意进入集散广场,同时设置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临时停放区,满足上下学接送需求。同时,考虑到可能会有个别市民骑电动车经过人行道,所以选用厚度达到6厘米的透水砖,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避免路面破损带来的烦恼。
当天,雨刚停,记者便看到施工人员正在用机器切割广场路的路面。王利介绍,广场路于今年3月1日开始施工,采取半幅封闭式施工,预计5月1日前施工完成,恢复功能性通车。改造后的广场路排水能力比以前更快速。施工时,广场路大同路口到花梨街小拱桥约220米段,在原路面基础上提升路面高度,安装雨水箅子和管道等排水措施。花梨街小拱桥到新华南路约300米段,因年代久远,道路服役超过使用年限,且地底存在淤泥,施工人员破除原路面、开挖淤泥(深度达1.85米)、换填片石与级配碎石,确保路面在规定重量下不会下沉。
亲水栈道 人景合一
4月3日,一声声悠扬的笛声从东湖水中央观景亭传来。“候鸟”老人张伟面对着湖心岛迎着春风吹起了笛子。“这里环境好,景色美,只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了。”张伟说,他常来东西湖,近段时间连接观景亭通往湖心岛的九曲桥换上了红色的“新衣裳”。以前九曲桥是水泥地面,现在全部用红色的木板铺设,变成了木栈道,跟碧水绿树相互映衬,更加美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