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到2035年把人民币发展为“一带一路”第
5月14日,CF40特邀嘉宾、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在“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讨论会上指出,应不断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种国际货币职能,实现到2035年,把人民币发展为“一带一路”第二大国际货币的目标。
戴相龙表示,我们研究了2020-2035年的中国现代金融建设的六项任务,其中预测到2035年,人民币影响力接近欧元,形成由美元、欧元、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通过市场推进,二是通过央行之间推进。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决定人民币国际化将从亚洲起步,从“一带一路”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一个突破口。“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有几种设想。一是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货币;二是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三是排列于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货币。
“我认为达到第一目标是不可能的,第三目标的预测过于保守,第二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我们应该不断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种国际货币职能,实现到2035年,把人民币发展为“一带一路”第二大国际货币的目标。”戴相龙称。
戴相龙表示,有条件逐步发挥人民币在石油、铁矿石、大豆、黄金等大宗商品中定价作用,从而为用人民币结算创造条件。提高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大宗商品的定价功能,也就增强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中结算货币功能。
在如何充分发挥人民币交易货币功能方面,戴相龙建议,依法增加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程度。推动人民币可兑换,一方面要修改法规,另一方面还要监管法规的执行,包括对外汇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银行工作者的监督执行。加强与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的沟通协作,不断扩大人民币和有关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增加货币交易量。
戴相龙指出,应当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增强人民币投资功能。制定“一带一路”贷款规则,扩大“一带一路”人民币贷款。对商业银行在“一带一路”发放贷款,应从单项管理,逐步做到规范管理,五年以后再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一带一路”贷款指引》。对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长期资金,不宜超过15年。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长期贷款的期限,因项目而定,最长不超过20年。政府委托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可长达30年。
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人民币储备功能方面,戴相龙认为,应促进人民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币在金融市场的直接交易。逐步增强央行货币互换的用途。货币互换主要用于流动性紧急补充,也可通过双方专项协议,将一部分人民币借给所在国金融企业,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
此外,戴相龙认为,“一带一路”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应由东向西逐步梯次推进。重点发展香港、新加坡、伦敦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同时在南亚、中亚、中东选择在各区域有影响的城市,设立中资或中外合资金融企业和各种基金,推动建立人民币离岸业务网络。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阿斯塔纳、阿联酋的迪拜、阿布扎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