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有分量的

上市银行要为股东负责,所以必须利润最大化吗?| 愉见财经【伴读】

2019-04-15 00:26栏目:财经

  出品 | 愉见财经

  上市银行年报放榜接近尾声,利润高的银行又一次成为了众口交赞的英雄;反过来,舆论似乎总不给利润放缓的银行以好气儿。但今天“愉见财经”推送一篇小文,想带大家换一个视角来看看。

  此前有次我给某上市银行的财报发布会做直播,直播开始前对方的一名领导叫住了我,说,什么数据、业务都可以放开聊,但就一点,千万不要夸他们利润高、赚得多,尤其不要做“日赚斗金”这样的比喻,不要给观众算他们每天能赚多少钱。

  那一刻我突然深刻意识到,银行对“利润”这一指标的态度暧昧:暗里是想悄悄多赚的,明里却忌讳多说。尤其是在这两年,实体经济哀鸿遍野,金融机构怎么好意思继续盆满钵满?

  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我们对银行能赚钱的感受是不同的。

上市银行要为股东负责,所以必须利润最大化吗?| 愉见财经【伴读】

  比如行业里各家暗自较劲排位赛时,又比如股东、包括买了银行股的散户投资人们,当然是追求利润指标的。我很能理解银行管理层的心思,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悖论,谁让银行毕竟被抛向了商业化运行,是企业就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

  但如果换做是这个体系外的人,换做是实体经济的某一环,换做是一个正苦苦寻求低价融资渠道的贷款人呢?我认识一个做主业还算靠谱的企业主,私底下聊起所有所谓“息差”做得比较高的银行时,都没好话。

  他的思路朴素简单,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的。银行的息差高了,一头固然是负债成本控制得好,另一头,还不就意味着放贷给他们实则更贵了吗,或者再来一堆诸如开银票存保证金啊、贷了款资金回存啊、要求配比买理财啊等等的要求……

  所以,在这些人的角度,当实体经济哀鸿遍野,如果银行业还能赚得盆满钵满,就是畸形的;回顾2015年,当银行业还在抱怨利润的增速有所下滑(就是利润还有大把,只是没过去那么容易赚钱了),因此银行就不好做了的时候,大量的实体企业其实是在面临巨亏、破产,这是畸形的。

  A股3500多家上市公司,仅银行们利润加总就能抵得全市场大半壁的江山,这也是畸形的。

  “愉见财经”在早前的一篇专栏文章《金融太大,实业就怕》里表达过,金融业本身根本就不直接创造财富,他们只是搬运工而已,真正创造财富的是实体经济。要是实体经济都不行了,到处都是搬运工在自High,那最后肯定是死路一条。

  有益的金融逻辑应该是:把钱,从资源冗余效率低下的地方(比如储户),搬去资源稀缺效率高企的地方(比如需要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的某实体企业),从而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产出。而金融业在中间,核心是做好风控、平衡好资负、做出合理的资金定价。

  有了搬运工,有了更多产出,就创造了更多财富。这些增量财富,回头来,再分配给让渡了一定时间内资源使用权限的储户、分配给真正创造出财富的那些实体企业,这才是大头。一切的根本,需要金融的最初原因,是让实体经济这个唯一真正在创造新增财富的家伙,活得更好更滋润。

  当然,作为中介的金融业,也应为其服务而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是的,应该是“一小部分”。

上市银行要为股东负责,所以必须利润最大化吗?| 愉见财经【伴读】

  这两天我又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一新的一个观点,是更高屋建瓴地要求给中国的商业银行以更准确的功能定位。

  他认为,如果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是完全放开、充分竞争的、全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那银行才算是真正的商业化运行,要真是这样银行还能持续盈利,我们不要眼红,那是银行的本事。

  在完全放开的市场里,比如美国高峰时期有1.8万家银行,每天都可能有银行倒闭。而我国才有多少商业银行?并且,除了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关闭,再无任何银行倒闭。

  所以王一新的观点是,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牌照是受管制的稀缺资源,换句话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具有相当程度的垄断性和专营性,商业银行的蛋糕很大程度上受保护,别人不能轻易分吃。

  那么既然是基本垄断、受保护的,银行们似乎就不该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了。而是希望银行们在与实体经济的共赢中赚取合理的利润,而不是把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建立在实体经济资金成本高、利润减少的基础上。

  “当前,如果深层次制度调整比较困难,是否可参考国家对央企征缴超额利润的办法,对银行业在税前征收一定比例的国家收益,用来反哺实体经济?”王一新说。